本报记者 孟 妮
近日,比亚迪正式交付客户第9万辆新能源汽车——腾势D9,并在泰国工厂下线首辆泰国产比亚迪驱逐舰05。
泰国产驱逐舰05是泰国首款插电混动车型,填补了当地市场的技术空白,与纯电车型形成产品矩阵。截至目前,比亚迪泰国工厂年产能达15万辆,实现全流程本土化生产,6100余名员工中90%为泰籍。
比亚迪在泰国的深度布局,正是今年以来,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韧性破局,以东盟市场为支点,加速布局“中国+N”供应链,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的一个鲜活例证。
大华银行日前发布的《大华银行企业展望调查报告2025(中国内地篇)》显示,东盟被国内企业视为最重要的海外采购市场(40%)、终端市场(37%)和未来投资目的地(48%)。其中,马来西亚最受青睐,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也热度不减。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的全面完成,更多企业将从中获益。
今年以来,尽管成本压力、用工难题及地缘政治风险持续让中国企业发展承压,但企业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适应能力,积极升级重构供应链,并以长期为导向推进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
报告显示,虽然78%的受访中国企业表示业绩有所提升,但营运成本高(44%)、劳动力成本上升(35%)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32%)等因素,都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企业的信心,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压力更大。在此背景下,多数企业将供应链重构、海外扩张、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和劳动力管理融入未来3年的核心业务战略。
今年4月初以来的关税波动加速了这一进程。据调查,为削弱关税波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超过70%的受访企业表示已采取措施,包括以数字化降本增效,更加注重本地化和多元化,以及持续深化供应链韧性建设等。
“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策略正从‘中国+1’加速转向更稳健的‘中国+N’。而东盟作为核心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大华银行中国批发银行部主管兼北京分行行长辛韬表示,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开拓北美、北亚其他地区及欧洲等高潜力客户市场,多点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国,而东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渐渐将东盟作为他们的必选之地。”对比去年和今年,辛韬感受到的变化非常明显。她说:“去年,中国企业觉得应该去东盟国家探探路,找找机会,而今年,他们已经决定以东盟为支点,将其作为国际化布局的第一步,并进而布局全球市场。”
为什么是东盟?辛韬认为有三个原因:
一是可持续发展。东盟的自然资源丰富,如煤矿、镍矿、铁矿等矿产资源,以及棕榈油、橡胶等天然资源都是中国急需的,也是中国重要的进口来源。同时,东盟国家人口众多,其中,年轻人口更多,中产阶层家庭占比较大。随着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的提升,东盟市场将更富潜力和魅力。此外,绿色化发展在东盟国家也已成为趋势。他们不愿再贱卖资源,而是希望通过加工进一步提高附加值。例如,印尼将镍矿加工成新能源电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印尼的GDP在过去几年成倍增长。
二是数字化。为应对关税波动带来的成本压力,东盟国家也急需加快数字化步伐,以提高生产效率。中国在数字化技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拥有非常全面和深刻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在受访的中国企业中,90%的企业已实施数字化方案,数字化应用正持续深化并取得显著成效。在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企业纷纷布局人工智能(67%)、自动化(52%)、云计算(52%)及生成式AI(41%)等前沿技术。近八成企业计划今年增加10%以上的数字化投入。同时,东盟市场对数字化需求日益增长,众多中小企业到中国学习,促进合作交流。这无疑也为中国企业布局东盟提供了机会。
三是连接化。中国与东盟的企业间合作已从简单的买卖关系,升级为全链条合作。面对不确定性,东盟国家变得更加团结,从传统的招商引资转向促进区域内贸易流动。这也促进了中国和东盟间的经贸合作,对中国企业而言也意味着拥有更多的机遇。例如,一辆在东盟国家满地跑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它的核心零部件来自中国,但轮胎可能来自泰国,电池来自印尼,其他的电子配件可能来自马来西亚。这条产业链带动东盟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日益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