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保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及电池企业加速出海欧洲,亮点频现。受到欧洲部分国家补贴“滑坡”、针对中国企业的反补贴调查等政策影响,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在欧洲发展也面临一定挑战。建议相关企业从政策风险控制、知名度提升、环境保护等方面着手,仔细谋划科学布局,在挑战与竞争中实现更大突破。
中国新能源车企提速进入欧洲市场
近年来,我国出口到欧洲市场的新能源车迅速增长2023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纯电车数量持续升高,仅1-8月,中国对欧盟纯电动车出口就达到33.9万台,超过2022年全年水平。比亚迪海豚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13个欧洲国家上市,新能源乘用车业务已覆盖19个欧洲国家及地区,累计开店超170家;上汽荣威进入德国1-11月纯电动汽车销量前十(进口品牌销量前五);蔚来已在欧洲启用31座换电站。
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调查产生涟漪反应,2023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出现暂时放缓趋势,但预计随着红海局势的缓和对欧洲反补贴调查的逐步适应,对欧洲出口将回升。为应对欧方调查举措,实现产品的本土化将是未来的发展策略。比亚迪12月22日宣布,将在匈牙利建设欧洲首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上汽集团、长安汽车与长城汽车等也有意到欧洲建厂。
各大新能源车企进入欧洲市场的路径不尽相同。蔚来、小鹏汽车通过开设直营体验店、旗舰店的方式进入欧洲;比亚迪、东风、爱驰等多是通过与当地经销商或售后服务商合作,开拓英国、法国、丹麦等欧洲市场;名爵这一品牌来自英国,上汽利用这一品牌优势,在欧洲进行市场拓展。除了由国内市场转向海外的发展路径,以岚图为代表的中国新生新能源品牌一起步就着手出海。
在有着电动汽车“心脏”之称的电池领域,中欧企业正在展开紧密合作。据宁德时代2023年Q3财报,该公司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35%,且全面覆盖欧系本土车企。亿纬锂能6月宣布拟在匈牙利投资建设圆柱电池项目。厦钨新能9月宣布将与法国大型国有核电企业方Orano共同在当地投资建设年产4万吨三元材料项目,总投资额达39.61亿元。杉杉股份、蜂巢能源、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也有意在芬兰施展拳脚。
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长西雅尔多·彼得表示,与中国的合作给匈牙利带来巨大利益。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巨额投资一旦完成,将帮助匈牙利在动力电池生产领域的世界排名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
芬兰投资署清洁技术负责人马尔库·基维斯托认为,中国企业的投资举措将使欧洲的电池负极材料供应链将更强韧、更可持续,进一步催化对芬兰电池技术的投资,增加芬兰就业机会。
新能源车出海欧洲机遇与风险并存
欧洲对交通领域碳减排格外重视,规划到2035年实现“零碳运输”。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预测,2024年欧盟市场所销售的新车中,纯电动汽车份额将接近20%,高于2023 年的14%-14.5%。到2030年,欧洲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达到60%。随着向新能源发展步伐加快以及车企加速转型,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进一步发展。在规划的引领和各国的积极推动下,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大,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
2023年,欧洲多国相继收紧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德国宣布从12月18日开始,提前一年结束电动汽车补贴计划;法国调整补贴政策,虽然补贴金额上限有所提高,但公布的可获补贴的电动汽车车型名单中,中国所生产的电动汽车均被排除在外;荷兰宣布从2024年开始,对4.5万欧元以下个人新购BEV车辆,补贴下降400欧元至2550欧元。早在2023年6月,英国已宣布取消1500英镑/辆的电动汽车补贴计划。
尽管补贴收紧已成必然趋势,但业内专家对此番影响的看法并不相同。有业内人士认为,法国等国家的新政策有针对性地限制了来自中国产的电动汽车,这显然区别性地提高了从中国出口法国的电动汽车价格竞争门槛。也有不少行业专家认为,政府补贴取消后,市场对于价格会更敏感,尤其是在法国等地,本土电池制造厂产量增加没有那么快,成本也较高,具有价格优势的中国品牌仍能抢占车企的市场。
德国汽车行业智库Berylls的伯加德认为,如果中国电动汽车在2万至3万欧元价格区间的车型上站稳市场,就会给欧洲本土的汽车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售价为25000欧元的大众ID.2计划于2025年上市,如果中国供应商速度更快,就能迅速获得市场份额。
对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欧洲的四点建议
一是深入了解法律法规,科学合理规划市场布局。欧委会9月宣布的反补贴调查标志着相关调查正式启动。就此,德勤在报告中提示,企业首先要充分了解“双反”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程序。其次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产业布局时应适时设立风险布控机制。长期以来,部分中国涉案企业对于欧盟“双反”调查较少主动参与应诉。但若不应诉,企业可能会适用较高税率,欧盟市场的进入成本将至少受到五年的影响。建议中国涉案企业综合考量参与应诉的必要性,科学规划应诉方案。
小鹏汽车北欧地区总经理程晓光认为,中国出海企业需在满足现行汽车技术等法规要求的同时,也关注未来行业政策及法规发展。除了欧盟整车型式认证,近年来在五星碰撞测试、电池材料及回收、数据分享、自动网联驾驶等领域,欧盟都刷新了相关规定,欧盟不久前提出的《净零工业法案》和《关键原材料法案》也会对新能源产业链整体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企业应在做好自身合规的同时,主动对外沟通,保持开放透明。在贸易、产业合作竞争中参与布局,完善新能源汽车生态,保障自身利益、话语权及可持续竞争力。
二是持续关注产品品质,尽力提升品牌认知度。调研发现,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认知度依然偏低。以斯洛文尼亚为例,中国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斯认知度不高,一方面是当地消费者仍对中国产品质量持怀疑态度,批评其电池质量较差、着火风险较高;另一方面中国本土新能源车品牌相对于欧洲传统汽车品牌的市场渗透率低,大规模的推广活动不多,消费者对品牌了解有限。建议中国车企关注产品品质,以满足欧洲市场的高标准和严格要求,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宣传,提升年轻人对品牌的认可度和美誉度。通过试驾、租赁等营销推广活动消除消费者疑虑和担忧。
三是增加与利益相关方对话,减少负面环境影响。2023年初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德布勒森的电池工厂项目曾遭遇较大阻力。部分匈牙利反对党及当地媒体以电池工厂可能造成水资源、能源短缺和严重环境污染为由,质疑电池工厂建设。另据芬兰媒体报道,中伟新材料芬兰公司在哈米纳准备建设电池材料工厂的消息令南芬兰地区管理局收到了超过400份意见和反馈,大多针对废水排放问题。分析人士建议,企业在欧洲建厂过程中需积极了解并遵守最新的环境规定。企业应与利益相关方进行紧密对话,特别是与当地政府、环保组织和居民建立沟通渠道,理解和解决可能存在的环境影响所引起的关切;保持公开透明、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以及寻求专业意见等,有助于提高项目获得环境许可证的机会;建立健全高质量、全生命周期环境排放数据库,加强供应链管理,以满足相关合规要求。
四是精选合作伙伴,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模式。欧洲的电动车产业链发展成熟,部分欧洲企业合作意愿很强。以远景动力、敏实集团为例,都是依托与雷诺建立起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在法国投资建立了生产基地,由此推动欧洲本土化布局,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国电动车产业链上的企业寻求赴欧投资,可借力已在中国发展的欧洲车企及其供应商,避其优势,补齐短板,寻求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