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正文

国际投资合作经验分享

2023年08月09日

来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

丁元刚:台上 6 位嘉宾是“走出去”企业的代表,他们都有很多年“走出去”的经验、教训、感悟,我相信跟与会的各位应该是有非常多的共鸣,尤其是前不久二十大提出要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国家对外投资政策的顶层设计加上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我相信 2023 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所以,我们将就这一话题开展讨论。

首先有请董总分享一下企业“走出去”的一些感想和经验,有请。

董西钊:今天我给各位分享的主题是开源网络情报,怎么样服务于“走出去”的企业在境外投资经营、规避风险,利用开源网络情报解决风险防控问题。

提到开源网络情报这个概念大家不一定都很了解,我先介绍一下它的背景。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数据快速增长,信息化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深度嵌入,我们的网络空间成为人类社会继陆、海、空、天之后第五大生存空间。前些年谷歌公司有一个统计,互联网中每天发生的数据量都会超过 2EB,这个数据很惊人。互联网就是大数据的最原始的形态,也是主体。我们很清楚互联网中有很多的垃圾,因人而异,对有的人来讲是垃圾,对有的人来讲可能是财富,这个事情得辩证着看。关键是我们如何能够从海量的互联网数据中找到我们所需要的这些财富,能从互联网零散分布的碎片化数据中去提炼出对我们有一定价值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再进行整合,精准研判,交叉认证,使之成为指导我们行动或解决特定问题的情报。这个提炼过程,我举个例子便于理解,比如像现在我们的枪支走私都是零散的零部件,通过不同的海关关口入镜,单独看这些零件它没什么价值,甚至都看不懂,问题是它如果一旦入境之后重新进行拼装组合,进行精准复位之后,这个问题的性质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就是武器,就是枪支,这个提炼过程跟前面讲到的从碎片化数据中提炼情报有相通之处。

现在有一种提法是说大数据是新的石油,是本世纪最为珍贵的资产,我们将大数据转化为情报,用于指导一些决策或行动,这里面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使得我们现在社会上每个事件甚至每个人,每个机构的相关信息和活动轨迹随时都有可能被转化成互联网信息,而被获取。这个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回想一下是不是这么一个情况,举个例子,俄乌战争,去年 10 月份,媒体报道过一个俄军士兵给自己拍了一张照片,发到网上,尽管他自己戴着头套钢盔把自己捂得挺严,但是他这张照片暴露他的位置信息,这个信息最终被乌克兰一家民间机构获取到,接下来的结果就是这个俄军士兵所在的培训基地遭到乌军炮火袭击。同样去年 10 月份在乌东地区俄罗斯一个油罐运输车队遭到炮击,但是没有正中目标,俄罗斯媒体为了振奋精神在战场上对士兵进行了采访并且公开报道,结果第二轮炮火彻底摧毁了个车队,非常可怕。

开源网络情报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前沿的情报技术,颐信科技是 15 年从以色列引进这样的开源网络情报技术和数据分析平台,经过对西方国家技术和经验的消化吸收,这些年我们对政府相关部门包括公检法军队提供了很多的情报服务,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效,也得到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很不幸也得到了美国相关政府的高度认可,最后特朗普把我们列为被制裁企业之一。

时间关系,不展开,今天就简单介绍一下开源网络情报对我们外资企业“走出去”怎么样应对较为复杂的外部投资环境,怎么样规避风险,使我们企业平稳顺利发展,利用开源网络情报技术来为自己的企业保驾护航,时间关系简单介绍这些,谢谢各位。

丁元刚:颐信科技的董总来自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主要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和“走出去”各个国家的政商环境、营商环境的研究提供服务,他用一个很形象生动的案例来解释,企业“走出去”的营商、政商环境非常重要。

接下来有请来自央企的中非发展基金的倪总介绍。

倪侃:很荣幸有机会参加本次论坛。首先我想介绍一下中非发展基金的基本情况,中非发展基金是中非合作论坛的产物,是由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我国企业对非投资的一个基金平台。中非发展基金最早是由我国政府在 2006 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实施的 8 项举措之一,于 2007 年成立,初始规模 50 亿美元,2015 年中 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约堡峰会上再次宣布增资 50 亿,将基金的规模提升到 100 亿元。截至目前 中非发展基金已经向非洲 39 个国家累计投资资金超过 66 亿美元,并撬动了我国企业对非投资超过 310 亿美元。 去年 2021 年 11 月份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习主席在开幕式上宣布中非双方共同制定了《中非合 作 2035 年愿景》,共同实施卫生健康、减贫惠农、贸易促进、投资驱动等九项工程,在未来三年及更长一段 时间谋划了中非合作发展,也为中非投资指明了方向。作为中非合作论坛的产物,中非发展基金专注对非投资 15 年,以市场化的方式促进非洲可持续发展和中非经贸的转型升级。新形势下中非发展基金将以新一届中非 合作论坛精神为指引,进一步聚焦非洲关切,更好地发挥投资平台作用,在中非共同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 发展中提供新的动力,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丁元刚:中非发展基金是我们国家一个央企,这短短几年带来 300 多亿的投资规模,令人尊敬。

接下来有请北京市国资委下属的大型国企北控水务的罗总跟大家介绍“走出去”的心得。

罗学耕:大家下午好。北控水务是中国水务与环境领域的头部企业,目前在中国排名第一。根据国际水情报 GWI 的宣布,2016 年我们已经跻身全球第四大水务企业,当然现在应该是第三大,在我们前面的大家都知道, 法国的威立雅和苏伊士。我们的国际业务从 2019 年开始,到 2011 年落地第一个项目,到目前为止历经 13 年, 在澳大利亚、葡萄牙、新西兰等大约十个国家均有业务,覆盖东南亚、非洲和欧洲。在过去 10 年,海外业务主要有两个商业模式,一种是投资,一种是 EPC 工程服务。历经 10 年的业务历练,我们认为自己在这两个领 域里都获得了一些经验,当然还在不断学习当中。

今天借这个机会也是跟大家分享两三点。第一个,从海外投资的并购投后管理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我们的 经验是当你在境外获得一个投资标的之后,投资管理应该遵循本土化管理的大原则,本土化我认为是中国企业 实现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最佳、最有效的手段。本土化里面我们的做法也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在它的管 理体系里不要轻易去打破,有些外资企业在管理上面甚至比我们做得更好。第二从经营方面来看,要建立双赢 的有效的激励体系。第三要引导并购公司去做一些新的业务,回到我们集团的投资战略上来,做协同性很强的 业务。后面这点尤其重要,本土化最要紧的就是最后这一点,通过新业务的开发和实现资产后续可持续发展, 本土化经营能实现投资的溢价。

第二点,相对上一个角度,更宽泛地讲,从企业层面其实大家都很害怕国外的法律,认为风险很大,我们 从实操层面也讲一点自己的感受。其实国外的法律体系本身没有风险,风险在于国外的法律体系跟中国的法律 体系存在不同之处,要规避这个风险最主要的是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学习投资目的地的法律体系、法律环境和合 约环境。第二真的要守法经营、诚实经营,去规避风险。第三是你做到了这些之后,如何让你自己做到没有风 险,就是要留下良好可追溯的记录。我认为企业在凡是跟业务活动有关的方面,都要留记录,书面确认。我举 个例子,我们一个项目,4 年的 EPC,做完之后它的文件大概用标准的物流箱装起来有两卡车,包括上面跟业 主的沟通和下面跟服务商沟通的一些文件。

第三点,我在这里分享一点,建议大家一定要在走出去的时候充分认识文化差异对你的应用开展带来的影 响,比较宽泛。举个例子来说,还是刚才我说的马来西亚项目,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在项目一开始做土 方的时候,那是一个 EPC 项目,因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经常下雨,进度非常慢,这是一个政府项目,而且当时是在两国元首见签的项目,我们也感受到比较大的压力,作为承包商也有责任在艰苦的条件下想办法把进度赶 上去。这个时候我做了一个决定,给每一辆拉土方的车加了 30 马币,然后我去看产量,第二周产量反而降低了。 底下的人支支吾吾不敢说,因为是我做的决定,我做错了。你加了 30 马币,原来 150 马币,他一天跑 6 趟正 好一个台班,现在他拉 5 趟就跑回家休息了。

就分享这一点,希望这一点小的案例能引起大家对文化差异影响海外业务的重视。

丁元刚:“走出去”的故事非常多,经验教训,由于时间关系不好一一展开。北控水务是北京市国资委下 属地方非常大的一家国企,在全球排第四大,我相信他的经验很多。中间我跟罗总有一个相同的感受,听法律 或法务专家的你什么都不敢做,听企业的你什么都敢做。我相信我们这场论坛趣味性非常强,都是一些要么很 沉重的教训,要么很成功的喜悦,但是罗总说了一定要双赢,一定要本土化,一定要有长期行为,所以这是一 个通行证。

接下来有请丰台本地的龙头企业建龙集团刘部长介绍,有请。

刘岩:今天非常高兴来到这里跟大家把我们建龙集团“走出去”的一些经验做一个汇报和分享。先给大家 介绍一下我们集团的情况,我们建龙集团主营是钢铁,按全球的粗钢产量的排名我们排全球第八国内第五,也 是国内第一梯队民营的龙头钢铁企业,去年营收 2200 亿左右,世界 500 强排第 363 位。

我们“走出去”是在 2018 年的 3 月份,我们到了马来西亚收购了当地一个钢铁企业叫马来西亚东钢,这 个企业在之前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外资企业,最早是国内一个国有企业和马来西亚当地的一个企业协德合资组建 的企业,当时协德是大股东,国企是小股东,我们从这家国企手里收购了 40% 的股权以后进一步增资,现在控 股 68%,外资在 32% 左右。这个企业在我们收购之前从 15 年 10 月建好,建好以后只生产几个月就停产了,我 们 18 年 3 月份签订了收购协议,立刻从国内派出 500 人的团队到当地,经过 100 天的奋战实现了当年的复产, 并且在 2020 年实现了盈利,2021、2022 年这三年都是保持盈利状态。现在它的产能是每年 80 万吨的钢材, 今年底能达到 270 万吨的产能。

跟大家分享“走出去”的三个经验或三个逻辑,第一点“走出去”的必要性。我想我们作为一个企业,作 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主体,我们的任何投资行为都是秉持商业可持续的原则,首先要看我们“走出去”有没 有这个必要,并不是为了单纯上境外投资而去投资,有没有这个必要性,从我们所在的行业来看,钢铁行业“走 出去”很有必要,因为国内的钢铁行业大家都知道,竞争比较激烈,整体产能过剩情况比较严重。但是境外地区, 特别是我们选择的东盟地区钢铁供不应求,每年东盟十国要从东盟以外的国家进口 8000 万吨左右的钢。第二 我们具不具备“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这个要结合我们所从事的行业,如果是跨行业我想这个一定要非常慎重, 因为隔行如隔山,你在国内都不做这个行业,怎么保证在境外做这个行业能做好,我们到境外投资都严格坚持 主责主业,境内做钢铁,境外也还是做钢铁行业。同时除了自己本身具备这个素质,还要有一流的合作伙伴, 比如尽调期间我们聘请了很多顶尖的咨询公司和尽调公司,帮助我们对境外收购的企业做尽调,包括经营情况、 法律情况相关情况等,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和当地伙伴的合作,刚才也跟各位说了,我们现在还有 32% 的小股 东是当地的协德,因为这家企业在当地是一个实力非常强的,实力控制人也是一个华商,在当地的政商关系处 理得非常好,我们跟协德的分工很清晰。我们入驻以后钢厂的生产经营管理我们来管,其余的包括政府关系, 包括环保,包括规划包括土地税收法律问题,由外方派的董事和高管层处理。双方分工很明确,我们发挥我们 在钢铁经营上的优势,他们发挥在当地政商资源协调上的优势,实现了我们收购以后第二年就扭亏为盈,并且 第三年持续盈利。

第三点除了前面说的,一是必要性,二是自己的能力,或者是可行性,第三点我觉得我们“走出去”的时 候还要看一个大的整体的趋势,其实中国钢铁行业整体的“走出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随着我们国家“30·60”目标的提出,钢铁作为一个能耗较高的行业,未来除了自己内部的绿色升级改造,肯定要向相对产能宽松,市 场需求没有饱和的地区转移,发挥中国本土钢铁企业的优势,与当地的资源相结合,才能实现我们“走出去” 的目的。其实除了我们建龙以外还有像德龙还有像河钢、敬业都有向境外投资钢铁的项目,效果也都比较好。

此外像刚才信保领导的支持也非常重要,这也是前面说的走出去需要外部的合作伙伴。刚才说了我们的股东,还有我们金融的合作伙伴,比如我们并购东钢以后新投产的焦电项目就是信保给予支持的。

丁元刚:建龙集团钢铁在全国乃至全球都非常有名,建龙总部也在丰台区。他的三点逻辑非常好,不是为 “走出去”而“走出去”,要专注,我觉得这点非常好,有很多企业,像前不久南方的一个省组团包了几架飞 机专门去全球很多地方去寻找合作伙伴,都是在专注他们那个领域,我觉得这样特别好。像建龙、德龙都是河 北的企业,现在都落户北京,也是丰台代表性的企业之一。

人才对于“走出去”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有请科锐国际人力资源公司副总裁陈崧介绍一下。

陈崧:今天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自己“走出去”以及通过我们服务的企业看到的一些 在人才建设、人才搭建上的一些经验。我们公司是 2017 年在创业板上市的一家人力资源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 商,我们在 2010 年开始布局全球化,因为我们觉得全球化人才、人才流动、人才要素是帮助企业级竞争的核 心要素。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自建和并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美国创建了 15 家分、子公司,并且在 过程中,我们于 2022 年为当地客户和我们“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 2500 个中高端岗位的招募,同时我们管理 了 17,000 人次的短期雇员。过程中有几点想分享,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第一点事先一定要做充分的调研, 刚才前几位专家也说了你可能在“走出去”的时候考虑 PEST 模型,宏观、行业、社会、经济、技术的影响, 可能还需要考虑供应商,考虑你的客户,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大家可能还要考虑人才分布、当地的劳 动力资本情况、成本情况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因为现在出海东南亚的企业越来越多,刚才罗总也提到,我看很多公司会选择马来西亚, 其实新加坡也是一个非常热点的国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飞机一个小时,但是在人才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异。很 多金融企业,我们看 web3.0 的一些企业以及头部互联网电商总部都会设在新加坡,高端人才会设在新加坡, 但是共享中心包括电话营销中心、电话支持中心都会设在马来西亚,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微软和谷歌的电话营销 中心、电话支持中心都在马来西亚,为什么?因为马来西亚有多语种的人才,可以讲日语、韩语、德语、英语, 所以多数公司都会选择马来西亚作为人才共享公司。第二马来西亚人工成本不仅要比新加坡,而且比中国都有 更多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很多企业“走出去”第一步可以先在马来西亚设立的原因。

第二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头部公司现在越来越多的在布局跨洲的筹备,不仅在东南亚,还 在欧洲、非洲、美洲都在做出海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觉得第一点是在前期要充分准备,对市场的这些信 息做充足的调研。第二点是搭建的时候可以找到专业机构,快速把团队创建起来,搭班子,建队伍,这是每个 一号位要做的。而且一般看来搭建都是先找投资总、法务总、总经理,这些管理班子。第三点本地化运作一定 要做,怎么样提高自己企业的竞争能力。第一是一定要搭建自己的人才蓄水池,第二要搭建自己的品牌运作, 第三不管 HR 信息化还是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韧性。

丁元刚:有请北京城建,也是北京市最大的本土企业,建筑类企业“走出去”的代表。

周玲蔓:首先在这儿还是要感谢北京市贸促会、北京国际商会、丰台区人民政府、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搭建这么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北京城建集团的业务情况以及海外的业务情况。

我们北京城建集团是 1983 年由基建工程兵就地脱下军装转业而形成的这么一家北京市国资委直属的北京 市属建筑企业,经过 40 年的发展我们的总资产已经超过 3300 亿元人民币,营业收入 1480 亿元,去年的营销 额达到 2520 亿元人民币,自有员工超过 3 万人。我们在 ENR 排名位列全球承包商第 13 位,我们下属的控股子公司达到 27 个,包括 3 家上市公司,1 家 A 股上市,2 家在香港上市。我们也是一家拥有全产业链的建筑型的 产业。我们的国际业务在 2010 年成立了国际事业部,经过 13 年的发展我们的业务遍及全球 5 大市场区域,包 括非洲、东南亚、南亚、中亚和欧洲以及美洲几大区域,涉及包括 38 个国家和地区,在施的项目目前有 43 个, 主要的业务类型包括机场、水务、市政、住房等,现在城建国际自有员工大概 1000人左右。我们在海外投融 资项目方面有着自己的一些理解、经验和成功案例。

就融资项目而言,我们先后承建了 5 个政府间的融资项目,融资的品种包括中国政府“两优”贷款以及基 于中国信保承保项下的商业贷款项目,在 5 个政府间融资项目中体量最大推动难度最大的就是马尔代夫机场改 扩建项目,这个项目也是习主席见签项目,项目金额 4.398 亿美金,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一条 4F 级跑道, 也是目前世界最高标准的跑道,可以停降世界最高级别的空客 A380。

除了融资方面,我们在投资项目方面也在进行相关储备,因为在国际基建市场投建营一体化的项目,也是 未来的一种趋势,特别是在双碳目标下,未来绿色基建也会有一些投资机会。去年 RCEP 也生效了,在 RCEP 所 涵盖的国家未来也存在着一些港口、机场、物流园“双园建设”这样的投资机会,我们目前储备了一些项目, 在储备项目的同时我们也在项目所在国储备了可以促成这些项目落地的相应的一些资源。除了投资项目以外, 我们也很重视项目资本化的研究,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在未来我们要做到项目投资的收益和项目退出的收益双 丰收。现在我们城建国际被集团在十四五期间赋予双平台地位,一个是城建集团海外业务统一平台,另一个平 台希望能搭建京企联合出海平台,目前我们也在和相关金融机构来探讨搭建跨界投融资平台和项目平台,未来 希望能为市属企业带来更多的项目机会以及投融资机会。

就经验分享来说,我想总结归纳成一句,稍后再仔细进行分享。总的来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能力有多强 才能走多远,风险管控好,效益才能好。站得高是我们“一带一路”的项目,首先要和国家的战略和政策保持 高度的同频共振,在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了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今年 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的第十个年头,作为首都国企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和国家的战略保持同频共振。 看得远指的是我们做市场开拓的时候不能随机性、以撒芝麻粒的方式去全球铺项目,因为这样的话一收益不高, 二成本投入过大,在 80 年代的时候可能有的中资企业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拓展海外业务的,但是在这种高质量 发展的基调下,这样的方式已经不再行得通。所以我们城建国际对市场开拓首先是规划全球布局,规划全球布 局以后对于我们要进入的重点国别,我们会进行国别调研,形成“一国一策”报告。这个报告领导批复之后, 我们接下来 3-5 年就会按照“一国一策”报告中的内容进行市场开拓和项目实施。“一国一策”的整体框架是“五 看三定四配”,“五看”是看市场、看环境、看客户、看自身、看竞争,“三定”是定细分市场、定细分格局、 定山头项目,“四配”是配任务、配策略、配机制、配资源,通过一系列的打法,形成了在一个国家完整的市 场推动的方向。

能力有多强,才能走多远,主要包括四方面的能力建设。第一方面是提高使用政策性资金的能力,美国由 美国进出口银行为美国的企业提供融资加保险的方式,来支持美国企业“走出去”。我们中国是通过中国信保 以及中国进出口银行为中国企业提供保险加融资的方式“走出去”。所以作为中国企业来说,还是要用好、用足、 用有效这些政策性金融工具。第二点建议,要在投融资模式上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当然基础还是要把握住这些 政策性的金融工具,融资创新方面建议开拓第三方金融市场或项目所在国金融市场的投融资资源,以及相应的 项目所在国合作伙伴的资源。因为把第三方拉进来以后,就可以更有效地抗击项目所在国因政府更迭引发的项 目停工、或项目停产的一些风险。之前这类事件也是发生过的。第三类能力就是海外投融资平台建设的能力, 这个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国家合法合规的框架下来进行。第四方面的能力是人才的能力。海外投融资 项目的人才储备不光需要储备金融人才,还需要储备相应的懂得政治、经济、法律、法规、合规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内部持续不断地培养或者外部引进的方式来提高人才储备。

风险管控好,效益才能好。风险管控对投融资来说是未来能持续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效益的根本保障,就像刚才上一场圆桌会议各位领导提到的合规方面的要求,确实我在做合规投融资业务方面也是感受到项目所 在国对于融资项目特别是投资项目合规要求越来越高。

丁元刚:周总讲得很精彩,给我感触一句话,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把自己企业内部的管理、风险管控、制度化建设、人才储备都齐全了,可能在海外才会闲庭信步,游刃有余。

感谢组委会选择这 6 家企业,都非常好,有央企中非发展基金,有两家大型的国企北控水务和北京城建集 团,有民营高科技企业,一家是做信息服务的政商调研的,一家是大型钢铁集团“走出去”的,还有一家是人 力资源。远大也是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我是远大集团的副总裁,我们在全球 89 个国家都有投资销售,90 年 代初我们就走向海外,有将近 30 年的经验。

法律、审计、合规是非常重要的,是从风险防控的角度,但企业的投资很多是感性的,我在远大已经 20 年, 我记得前不久欧洲公司在法国的那个总经理跟我抱怨,我们的项目到了欧洲去不允许有施工,他们施工特别慢, 我们要 10 天就干完了,他们可能要 2 个月,我说要融入到本土,就像刚才几位说到的那样。

请台上 6 位嘉宾,每人用最精彩的语言,总结本场的圆桌对话,参考的主题是“国际投资合作现实意义有 哪些?或当前国际投资的趋势在哪里?或国际投资的机遇在哪里?”每人仅限一个主题,一句话作为本场圆桌 总结,董总先说。

董西钊:还是接着我刚才介绍的情况,我是希望有更多的老总、“走出去”的企业能对开源网络情报有更深入的认识,在你们需要的时候让开源网络情报为你们企业的顺利发展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倪侃:我简单说一下,现在我个人感觉是走入非洲一个非常良好的时期,投资非洲,促进企业整体战略发 展。投资非洲有很多前期需要准备的,但是有一条特别快捷的途径就是来中非发展基金,我们提供各式各样的 服务,咨询类的、项目调研类的还有研究方面的。

罗学耕:随着疫情的结束,国际水务市场也呈现增长趋势,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供水还是刚需,我认为 中国企业在公共产品提供和投资方面“走出去”应该是大有前景。第二句话,当然前景在前方,挑战也在,刚 才大家分享了那么多,要克服在异国他乡投资的风险,有一句话就是,不要基于中国的经验,用国内的思维去 判断去处理国外的事情。

刘岩:我简单用一句话,引用我们建龙集团张志祥董事长的话,他认为做企业最关键是发现价值,创造价 值,分享价值,在我们境外投资也一样,我们发现境外投资的价值,与合作伙伴共同创造价值,最终才能分享 价值,这三个是缺一不可的。

陈崧: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多,从“产地销”变成“销地产”的模式,我们希望整个人力资源行业伴随着大家的一起发展而成长,真正为大家做到不求天下英才为我所有,但求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周玲蔓:刚才给各位嘉宾介绍了,我们城建国际希望搭建跨界平台,希望在未来和在座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企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抱团出海,在疫情放开的情况下我们能携手共赴新征程。

丁元刚:我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也更加广阔,将成为吸引国际 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市场,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实 现合作共赢共享。

主办:北京市贸促会     建设运维:北京市贸促会综合事务中心

京1CP证12017809号-3|京公网安备11010200068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