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博会)官方网站名称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博会)官方网站名称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博会)官方网站

主展场:国家会议中心前广场 2020年9月上旬     | 详细时间 | 交通路线

English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博会)官方网站徽标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博会)官方网站徽标

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2011年 > 正文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包括文化创意人才在内的文化人才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他们是最鲜活的部分

分享到: 2011年12月09日  来源:光明日报 9

162名设计系的毕业生受到了100家文化创意企业的热捧,招聘企业提供了近500个职位,不惜提前半年来抢订人才。日前,从“设计之都”深圳传来消息,百家文化创意企业来到深圳技师学院“抢”创意人才。

近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作出具体部署,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文化产业以创造力为核心

11月9日,第六届北京文博会开幕,在其分会场——北京汽车博物馆的二楼展厅,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特等奖作品引来许多参观者和投资商的围观。“汽车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内容为王。没有内容,一切免谈,要有内容,首先得有人才。”一位知名汽车厂家的代表感慨说:“比起产品的个别化创新,我们更需要吸纳创意人才,这才是保证我们占有长久市场的根本所在。”

北京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文化创意产业井喷式发展,昂贵的创新设计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的广阔“钱”景,都由人才铸就。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风云际会中,最鲜活、生动和精彩的部分应属于创意人才。“文化产业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经济形式。在文化经济中,人才的发散效应尤为显著。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创意,带动整个产业、整个门类的现象时有发生。”江苏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李向民指出,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所强调的,创意与人才将比传统的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力和资本,更快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兴文化产业呼唤人才

作为新兴的“朝阳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国动漫企业从几百家发展到一万多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首部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1)》显示,短短7年间,中国动漫产量跃升了50倍,超过美、日、韩等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动漫生产大国。但具有新颖创意,掌握动画策划、设计、制作的人才却十分紧缺,大学和美术院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从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文化创意企业的需求。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状况存在复合型管理人才少,新兴行业专业人才少,内容创意型人才少,文化人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及其实践培养不够等问题。”福建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叶志坚说,我国文化产品要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升级转化,其发展瓶颈就在于创意的匮乏,而创意经济的最大障碍在于人才的匮乏。

据统计,我国总体文化产业人员只有1200万人,只占总人口的1%左右;而美国纽约文化创新产业占总人口的12%。拿数字艺术产业来说,这项新型文化产业前景广阔,但人才缺位形成了行业桎梏。目前需要大约40万数字艺术人才,但目前行业从业人员仅有3万余人。

与叶志坚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李稚田。他说,在视听、出版、印刷、发行、演艺、会展、广告、娱乐等八种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我国人才培养已有自己的专门体系,但存在理论陈旧、严重脱离实际、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而旅游、收藏、网络、动漫、移动流媒体五种新兴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建立,各地虽然已经建立一些学校,开办了相关专业,但都各自为战,缺少国家层面的全局发展眼光。

“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高文化紧密关联的领域,对人才有着特殊要求。这种要求是一种战略需求,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有效满足,将成为争夺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叶志坚说,人力资本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流动将随着这种战略需求的日益凸显而不断加速,应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让更多文化产业“操盘手”涌现

去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文化系统第一部人才发展规划《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刚一出台,就有业内人士称其呈现了开放的文化人才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它的出台为“人才兴文”战略的深入实施吹响了新号角。“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将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全面发展之后,对文化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巨大,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人才培养要多管齐下、兼容并蓄。”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说,除国民学历教育之外,还应更多地调动社会积极性,从不同层面培养文化人才,包括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的双向交流制度,支持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建立联合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致力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

“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应充分发掘现有人才资源的优势与特征,使现有人才各尽其能,使文化产业需求与人才资源优势和特长紧密衔合。”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魏晨建议,国家要对文化产业人才的战略目标、宏观布局、重点任务、层次结构、培养模式、资金投入、管理制度、路径选择、政策保障等进行科学规划。

中宣部改革办主任张晓虎说,没有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就不可能出现更多人才,体制改革只是能解决人才产生的可能,还需要在体制机制、政策和工作制度上为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全社会的创造力能够充分发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人身之所重者,元气也;国家之所重者,人才也。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要更是如此。目前,文化与资本翩翩起舞,文化与市场融会贯通,正走在春天里的文化产业,将涌现出更多产业发展的“操盘手”!(本报记者 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