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名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

English

所在位置:首页 > 贸促动态 > 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 > 往届回顾 > 第九届顾问报告 > 正文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借鉴的成功经验


2012年05月21日   来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  

威立雅环境集团董事会主席
普格里奥(Henri Proglio)先生


前言
大型、特大型都市区域的快速涌现,是当今世界特有的现象。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都市,已经不再是某一个限定地理区域内的人类活动中心,它们的影响力往往超越国界、超越海洋和大山的阻隔而远播全球,成为全人类所共同向往的经济文化中心。“国际大都市”、“世界城市”的概念成为全球化过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个城市,具备何种要素才能跻身“世界城市”之列?根据人们以往对都市的经验,经济魅力往往被列为“世界城市”的第一要素。一座“世界城市”必然是富庶与充满惊奇之地。但是,根据我们的观察,一场“革命”正在席卷全球,它将彻底改变现有的都市发展模式。未来,一座世界城市,除了是一位经济巨人,还必然是一位“绿色巨人”,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楷模与先锋。

世界上一半左右的人口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这是人类亘古未有的经验。但是很不幸,“都市病”已经蔓延到了世界的每一个大城市。人类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创造了城市,但是,城市却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日益感到压迫和紧张。据统计,仅占地球陆地面积2%的城市地区,排放了85%的温室气体。城市犹如生态系统中的毒瘤,迅速膨胀,消耗巨量资源。

城市的未来将寄托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当今可持续发展探索与实践中最具活力的领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性的眼光;需要统帅全局的气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将融合全球经验,对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加以整合,彻底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状态。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觉醒,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过去20年,人类对城市发展模式不断反思,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其中,“生态城市”理论可谓为集大成之论。事实上一些观察者已经提出,未来,“大都市”与“生态城市”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


生态城市,
为都市植入可持续发展基因

“生态城市”概念最早由Richard Register在其1987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提出。(《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了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
狭义上,一座生态城市必然是一座以人为核心的城市, 一座充分考虑到环境影响的城市,一座人们为降低能耗,降低资源需求,降低排放而共同努力的城市。

一座生态城市将
- 产生最少的生态足迹;
- 实现能量的自给自足,尽量减少对其所在区域的环境索取,包括土地的有效利用;
- 更好的利用资源和可再生能源;
- 尽量将污染降到最低,回收废弃物,用以堆肥或转化为成能量;
- 建造有吸引力的市中心,舒适而顺畅的交通系统;
-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如今,生态城市已经超越了环境科学和经济贸易的边界,扩展到了人类发展、价值观和文化的领域。事实上,许多组织谈到生态城市是都会提到“人类可持续发展”,以强调如性别平等,决策过程的广泛参与,普遍教育和健康保障等重要问题。
 
“生态城市”实践最早出现于15年前的北欧。近年来,生态友好型项目开始出现在更多的国家。一般来说,这些项目大都由以环保为目的的团体推动,尝试以创新的技术和组织方式,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大幅度提高建筑物能效是“生态城市”实践最早取得的成果。如今,欧洲国家普遍提高了建筑物能耗标准,隔音、保温、采光和通风等技术手段也已十分成熟。如今,这一领域正在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相结合。

“生态城市”实践项目,既是新技术的实验田,但也是社会组织体系创新的实验室。成功的“生态城市”项目除了对环境贡献之外,对居民生活质量和社区吸引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都市发展模式之变革
北京成为世界之都的机遇

回顾1970年代到1990年代,当时北京,一如一位刚刚走出家乡的少年,怀揣着“大都市”之梦,奋力追赶他的前辈,比如,纽约、巴黎、东京等等。经过30余年的努力,世界惊喜的发现,北京已经成功跻身世界大都市俱乐部。在很多方面,北京无疑已经超越了他的前辈。

在可预见的未来,北京仍将以世人瞩目的速度成长。北京的成长,恰好与这都市发展模式之变革相重叠。这将是北京成为世界之都的机遇。

北京应当成为这场都市发展模式变革中的领跑者,成为其他都市争相模仿的对象。
 
对于任何一个拥有超过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来说,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必须作出正确的决定,采取正确的政策杠杆;必须找到创新的解决办法。对于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方面的挑战尤为严峻,因为未来绝大部分城市化进程,新兴的大都市,都将集中在这些区域。

作为中国市政公用行业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威立雅环境集团很荣幸能够为北京走向“世界城市”之巅贡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威立雅环境集团的业务已经遍布五大洲的72个国家。我们致力于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提供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与市政和工业伙伴一起,迎战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带来的挑战。由于我们的业务范围关系,我们能够理解公共决策者所关心的方方面面,了解城市规划的所有挑战。在下面的报告中,我们将分享新的业务经验和全球范围的观察结果。
 


生态城市实践:在城市中心地带通过抑制普通汽车通行,为公交车和自行车提供优先权,让公共交通使用者感到更便捷,更有尊严

巴黎交通规划

4月14日,巴黎市政当局宣布将在塞纳河左岸建设一条1.2英里长的“步行街”。这项耗资40亿欧元的计划,试图“将城市道路变成没有汽车的生活空间”,把现在的沿河公路将被改造成绿地、花园、步行便道,几座绿色“小岛”,一段深入河心的亲水平台,以及一座漂浮在河中央的水上花园。如果该计划最终得到市议会的批准,作为法国前总统蓬皮杜的“伟大的高速路计划”的一部分,塞纳河沿岸的快速路将在服役43年后关闭。
 

塞纳河左岸改造计划,是巴黎市政当局遏制城市车辆发展空间,赋予公共汽车、自行车和行人以优先权,从而实现“美丽而快乐生活”的最新举措。


在这些行动的背后,是巴黎雄心勃勃的交通规划,该计划在很短的几年中(2001年至2006年)成功的将巴黎私人用车比率降低了百分之二十。
巴黎政府清楚的知道,新的道路建设只会导致更多的汽车出行,城市环境将会进一步恶化。他们通过将行车道和停车位转换成人行道、自行车道、公交专用车道和有轨电车道,抑制小汽车的出行,同时改善当地生活质量。

2002年夏天,意识到伦敦的“拥堵费”模式在法国的政体下难以实现之后,巴黎政府推出了Qartiers Verts(“绿色邻居”)——首个关于社区邻里街道重整的规划,其内容包括:翻新现有广场和街心花园,拓宽人行道,加宽加密人行横道,增加新的街头景观等等。同时,该行动大幅度调高市区停车收费,并取消了大部分路侧停车位,降低机动车限速至50到30公里/小时;在部分行人优先道路,法定限速甚至只有15公里/小时。该行动同时引入新的低地板小型公共汽车,以改善当地交通方便程度和中转站的连接。

紧随“绿色邻居”之后,另一个个重大举措——Espaces Civilisés(“文明空间”)开始拿巴黎宽阔的车行道“开刀”。经过多年的努力,该行动在2005年完成了第一条道路——Magenta大街——的改造。原本“小汽车友好型”的上下六条车道,被分隔出两条人行道和两条公交专用道,还分了一部分面积给拓宽后的路旁绿化带。到目前为止,巴黎已经完成了六条此类道路的改造,并且另外一条的改造也在计划当中。   

该计划已经投资2400万欧元(约每平方米260欧元)用于将人行道由4米扩大至8米;种植树木;修建自行车道;布置花岗岩的公交车道隔离墩。为了方便货物运输,该计划在部分公交专用道内设置了30分钟卡车临时停车位,仅供卡车在店铺门前装卸货物,每次停留不得超过30分钟。人行横道的拓宽、过街信号灯的延时、以及路中央的行人安全环岛大大提高了行人通过的安全性。
 

除了按计划扩大地铁和有轨电车线路,巴黎政府也正兴建自己的“BRT”系统——Mobilien。Mobilien为公交车提供了道路专用走廊、信号优先权,同时增加了车站面积,降低了汽车地板,并通过智能卡系统实现了多个车门同时上下。2005年和2006年间,三条线路已经开通。2006年下半年, Mobilien的客流开始快速增加。

2001年至2006年间,这些交通改进和限制举措使私家车出行降低了20%,卡车和旅游巴士各降低了11%。而地铁乘客则飞速增加了10%。

同期,除了夏季的臭氧水平未明显改善以外,所有与空气污染相关的指标都持续向好。由于城市内汽车和卡车数量的减少,空气污染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二,其中氮氧化物降低了百分之六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百分之九。街道附近空气质量明显提高,许多街道每立方米氮氧化物降低了10微克。而2001年至2005年间伤亡率也降低了百分之二十五。

巴黎市政当局并未满足于此。2007年2月,它提出了一个由巴黎法院公开听证会和2008年最后表决通过的15年可持续城市交通计划。该计划2020年目标包括:
- 减少百分之四十的交通;
-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百分之六十;
- 提高百分之三十运输能力;
- 将非汽车运输模式份额从百分之七十八提升至百分之八十三

这座城市已经成为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榜样。如果下届政府接着继续推行这些政策的新指令,巴黎将继续其革命性的努力。



生态城市实践:实现50%以上的废物回收
Ludres市的资源回收设施


 

位于Ludres市的高效资源回收设施(MRF)在2009年6月正式投产,年处理量达到11万吨固体废物。该场的投产被认为是固体废物处理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

该场实现了全自动的垃圾分类。生活垃圾经过预粉碎和筛选后,用涡电流机分离有色金属和铁,用磁铁回收铁,用弹射分离器按重量分选剩余垃圾,再用光学分类法提取纸和塑料等。这一过程几乎集成了目前垃圾处理领域中最先进的资源回收手段,在法国首次实现了50%以上的自动分选回收。

从生活垃圾中回收并生产出次级原材料,如纸张、纸箱板、木材、有色金属、铁,并同时生产燃料棒(RDF),这在法国还是第一次。这种以无氯塑料、碎布等为主要原料的燃料棒,具有较高热值,符合欧盟的有关技术标准,可以直接为供热的工业或民用锅炉提供化石燃料替代物。

Ludres MRF的成绩远远超过了法国Grenelle环境论坛为2012年设定的全国目标(该目标仅要求通过分类回收实现15%的垃圾减量)。
 

 

Ludres MRF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即通过提高分类回收的自动化程度、降低回收成本,实现垃圾减量与资源高效利用。

生态城市的实践:通过改造和利用沼气提高能源效率
阿姆斯特丹的ECOSTILER项目

ECOSTILER是“整合资源提高社区能耗效率”的英文缩写,代表着一整套提高建筑物能源效率、降低社区能源需求的解决方案。最主要方法,首先是提高新建筑的能耗标准,并对现有建筑实施改造,其次是利用以沼气为代表的可再生资源实现社区集中供暖(供冷)。同时,因地制宜,结合太阳能、风能、光伏发电能技术,降低社区对化石燃料的依赖。ECOSTILER的应用范围可大可小,任何规模的社区都可以从中受益。

阿姆斯特丹的古老建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这座城市一样存在着大量建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居民社区,新西区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当时的建筑标准偏低和自然老化等原因,这个居民社区的建筑物能源效率十分低下。2001年,作为ECOSTILER项目的一部分,该区启动了对300栋居民楼的改造,重点强调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以期为阿姆斯特丹5万多座居民楼的改造提供样板。

改造步骤包括:重建建筑外保温层、加强隔音处理、升级供暖系统和住户热水供应系统、安装新式门窗等。

第一座完工的建筑De Leeuw van Vlaanderen,获得了2007年荷兰年度最佳翻新建筑物奖。因为该建筑邻近高速公路,最主要的改进就是对内部房间安排的完全颠覆。之前,客厅朝向嘈杂的高速公路;而在新的图纸上,客厅则朝向建筑物另一侧的安静的街道。“高速公路”一侧被一层玻璃外墙包裹作为隔音区。

 另外一个项目叫做Complex40,包括一系列的社区住宅单元。改进工作包括了安装新型窗户,较普通双层窗户提高了30%的隔音和保暖效率;建筑物顶层和底层的保暖隔音处理;从污水中回收低品位热调节室内温度;以及在屋顶安装的光伏发电板。

同时,一座全新的、以有机废物为原料的沼气厂成为该社区的主要能源来源。通过与该区域现有供热系统对接,可以将废物到沼气的能源转化效率从50%提高到90%。该厂还可以降低甲烷排放量,甲烷是一种污染性的温室气体。改造后的项目将与集中供暖系统形成一个整体。

除了投资和硬件建设之外,阿姆斯特丹还组织了有关城市建筑物改造中节约二氧化碳目标的利益相关人的对话。居民、居民协会和城市区域管理者总结认为:阿姆斯特丹必须力求将每座建筑物改造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70%。 通过组合隔热、供暖管道连接或集中供暖和集体购买绿色电能,这一减排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有趣的是,这个70%的目标是国家提倡的“建筑环境能量转化”的2倍。

目前,阿姆斯特丹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它的ECOSTILER经验。

生态城市实践:让经过处理的废水作为替代水源
柏林的含水层补给管理
 

某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水资源的严重紧张。对于这些地区来说,传统水源之外的可替代性水源将成为确保水安全的重要因素。

废水回收再利用是最可靠和最廉价的可替代性水源。

 再生水的使用:
- 增加了可用水资源;
- 为干旱情况提供了解决方案;
- 对解决水资源短缺非常有帮助;
- 可以减少对“客水”的依赖,避免或减少长途调水;
- 减小了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 恢复地下含水层

在世界的许多地方,越来越多的政府采取了“综合水资源管理”,其中污水回用是其关键所在。


 德国首都柏林即是其中之一。该市希望通过“综合水资源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地下含水层状态。在柏林,地下水是其首要资源。截至目前,柏林28%的资源来自于水再利用。

柏林Wasserbetriebe,是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服务供应商,开发了含水层补给设施,以满足由柏林市规定的严格标准。

含水层由30%自然补给和15%人为补给,以及55%通过沿湖泊和河堤过滤。经过回收利用后,污水排放到两个湖泊中,在此沿岸进行过滤并对含水层进行补给。理论上,有时候水在潮湿的季节可以被储存并在缺水的时候进行再利用。

与世界分享北京经验
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

北京的环境质量曾经被很多人误解。他们以为,北京没有良好的空气,没有优质的饮水,没有发达的公共交通。但是,通过2008年的奥运会,很多人改变了对北京的看法。然而,奥运会不会每年都有。如何持续的、准确的向世界展现北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步?我们建议,以市人民政府的名义发布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

我们注意到,自奥运申办成功以来,北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也非常欣慰的看到,这方面的投入并未因奥运的结束而终止。北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入是战略性的,长期的。

北京的许多努力,比如,拥有私家汽车的北京市民,每周停驶车辆一天,令我们十分敬佩。

我们相信,这些工作必将为这座城市的未来产生重要的作用。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无疑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然而,我们感到非常遗憾,这些努力迄今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汇编和总结,从各项工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如同洒落在地上的珍珠,而它们本应是一串耀目的珠宝。

北京作为一个全世界瞩目的都市,她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点滴努力,都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贡献。北京的一举一动,都将为更多的城市产生示范效应。随着北京国际影响力的快速提高,这种示范效应将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巨大影响。


为全球都市可持续发展树立标杆
建立 “北京标准”

为了全面、系统评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对既往努力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有必要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 体系(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近年来,许多城市正在尝试建立自己的评估体系,也积累了些许经验。但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是,迄今尚未出现一个成熟的、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评价体系。

评估体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独特的作用。任何市政当局能够动员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如果能够实现比较科学的量化度量,可以厘清一个阶段内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为长期战略提供支持。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衷心希望北京亦能够逐步建立一套符合北京“市情”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对北京的可持续发展的努力,实现比较科学的度量。

北京,因其独特的历史、地理原因,特别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首都,其经验对众多发展中国家中迅速崛起的大都市,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相信,“北京标准”终将成为世界都市可持续发展度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多都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结语

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北京始终秉承着一种开放的姿态。许多国际组织,以及像威立雅环境这样的跨国企业,都得到邀请,为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很多机构和组织已经通过具体的项目实实在在的为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全球概念,它本身的实现也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很多人在批评全球化的时候,有意或者无意地回避了这个问题。事实上,只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

能够再次受邀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建议,威立雅环境集团深感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