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The 25th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High-tech Expo
在线教育难以取代传统教育
2014年05月28日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教育的在线化不断发展,但它能真正取代传统课堂吗?5月14日,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在第十七届科博会2014中国网络教育论坛上指出,ICT(信息、通信和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它能够丰富和拓展现有的教育理论模式和教育方法。

与会者普遍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在线化势不可当。能力天空创始人楼英明认为:“网络教育最大的优势是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国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而且能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教育。”人大附中校长助理王军则通过实例佐证了这一说法:人大附中参与的国家基础资源共建联盟,使全国4200多所联盟学校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国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的影响是重大的、深刻的,它不仅仅体现为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还会改变教育自身的形态。

“20世纪末21世纪初,当时的远程教育面临的是能不能被当时的教育体系所认可的问题,而如今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等在线教育形式与当年的远程教育相比,地位出现很大的提升。”谢维和认为,“随着在线教育的兴起,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大学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传承了几百年的校园概念需要重新定义。”

然而,在线化势头是否意味着在线教育能够完全取代传统课堂呢?一些业界人士对此持否定态度。正如谢维和上述所言,在线教育无法完全取代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我们谁也不能离开传统,但是我们要面临新的挑战,要不断地革新。”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将学习分为3类:一是人际交往类的学习,如语言、礼仪习惯等。这一类的学习是靠模仿和习惯养成,学习的环境相当重要。以外语学习为例,一个人在国内从幼儿园到大学20年都没能熟练掌握外语,如果到有效的环境,可能半年就掌握了。二是知识传承类的学习,如文字、文学、历史、数学逻辑等。这一类的学习需要师传面授,需要前人对知识规律性的总结。三是文明发展类的学习,比如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的研发等。这一类的学习需要系统的基础知识,需要灵感、批判精神和相互启发,有一些还可能需要实验场地、仪器设备、模型等。李志民认为,慕课可以有力地推动知识传承类的学习,而文明发展类的学习可能会成为今后传统大学承担的重点项目。

对于中小学来讲,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同时是人格和道德的培养,中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慕课可以作为其学习的补充手段,而不适合全课程学习。李志民认为,慕课更适合高等教育,因为学习者大多是成年人,他们已经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同时迫切希望增长知识储备。

而作为目前在线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慕课在这两年来不断被质疑。在慕课的模式下,全球有15.5万学生参加了美国一大学教授的电路学初级课程,参加这门课的学生人数比麻省理工学院150年历史中所有校友的人数还要多,由此可见慕课惊人的覆盖人数。但谢维和举了一个例子,美国众多学生完成了某公司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办的一门计算机课程,该公司向谷歌和微软推荐了其中800多名优秀的学生,然而最终的结果不甚理想。可见慕课的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达内科技创始人韩少云也说:“通过近一两年的实践,通过慕课学习的留存率只有5%到10%”。慕课的前景仍旧不够明朗。

在线教育对现有的教育体系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谢维和在会上说:“美国一所大学把其他学校的课件放到了学校的网络上供学生学习,但这样的做法却引起了学校里某些教师的极力反对。”他表示,在线教育确实给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教师需要在观念上去慢慢接受这种改变。

而中小学教育,又该如何去面对慕课等在线教育现存的问题?韩少云的观点或许提供了一些思路。他谈道,要想走出当前慕课的困境,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的孤独感问题。网络学习并不像现实中大量人群聚集在一起学习,当学生面对的只是一台电脑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从而产生孤独感。二是师生的互动性问题。慕课的学习人数动辄上万,如何实现师生的互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题。如何主动学习?如何坚持学习?正如韩少云所介绍的,将学生集中到学习中心,由助教陪学的模式或许对解决这几个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